首页>行业 > 社会 >
非化石能源占比25%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目标更加明确 2020-12-22 14:35:13  来源:今日中国

非化石能源占比25%,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目标更加明确

2020年12月12日,在《巴黎协定》达成5周年之际,国际社会为了提振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与雄心,举办了2020气候雄心峰会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对未来全球气候治理提出了三点倡议,并宣示了提高中国国家自主贡献的四项新举措,这意味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更加明确。

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治理

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。正因如此,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,中国一直积极参与全球的气候治理。从《京都议定书》(下称《议定书》)到《哥本哈根协议》,再到《巴黎协定》,中国以实际行动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。

1997年拟定的《京都议定书》是全球第一份有法律约束力的气候文件,于2005年生效。中国政府在1998年5月签署并于2002年8月核准了该《议定书》。

《议定书》根据“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”原则,规定了发达国家有强制减排温室气体的义务。尽管在《议定书》中,发展中国家并没有这一强制义务,但是中国政府早已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,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。其中包括: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,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;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,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等。中国的主动作为为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。

当然,全球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也遭遇了坎坷。2009年,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气候大会,由于一些发达国家的抵制,因此相关文件的效力受到削弱。《哥本哈根协议》虽再次阐明全人类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,却没有了法律约束力。

尽管如此,中国政府在2009年《哥本哈根协议》后就明确了2020年减排方案,承诺将在2020年前实现碳强度相比于2005年水平降低40%至45%的目标。值得注意的是,2012年召开的中共十八大,将“生态文明建设”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,绿色发展理念得以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全面贯彻,中国由此采取了更为严格的碳减排政策。2015年,由英国外交部发起,中国、美国、英国和印度4国科学家联合完成的气候变化风险评估报告指出,经过一系列努力,中国碳排放量增速延续了2005年之后的下降趋势。截至2014年底,中国碳排放量增速已接近于零,碳强度相比于2005年下降了33%。报告对中国的减排成效予以了积极评价。

2015年12月,巴黎气候大会上通过的《巴黎协定》再次让人们看到携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曙光。这份在全球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气候协议,为2020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,于2016年11月4日正式生效。中国在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文件中提出,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将于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,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%到65%。

为此,中国在“十三五”期间全面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,并确定了生态环境领域9项约束性指标。2019年11月27日,中国生态环境部发布的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9年度报告》指出,“2018年全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累计下降45.8%,保持了持续下降”。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对此表示,这个数字已经提前达到了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%至45%的国际承诺。而从目前进展情况看,到2020年年底,“十三五”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将全面完成。

应对气候变化的路径更加明确

中国是全球环境治理的坚定支持者,也是落实《巴黎协定》的积极践行者。早在2020年9月,中国已经宣布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,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,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,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。在此次气候雄心峰会上,习近平主席进一步宣布:到2030年,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%以上,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%左右,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,风电、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。

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对此高度评价称,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为摆脱全球气候治理困境指明了出路,有力提升了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与雄心,更有力凝聚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与团结。

赵英民表示,此次中国进一步阐述了实现2030年和2060年目标愿景的具体细化措施,使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路径更加清晰明确,必将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注入强劲动力。

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表示,中国承诺努力争取在2030年前“碳排放”达到峰值和2060年前达到“碳中和”的目标,充分彰显了中国全面落实《巴黎协定》的大国担当。而四条新举措为完善国际气候治理体系贡献了中国方案,其中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%左右,无疑是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。

来自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和生态环境部的数据显示,2019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15.3%,提前一年完成“十三五”规划目标。2019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增量占到一次能源消费增量的40%,较“十二五”期间上升14个百分点。中国的能源结构进一步清洁化低碳化。

在林伯强看来,尽管中国的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已达15.3%,但如果对标25%的目标,中国必须要以更大力度推动能源结构低碳转型。一方面,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控制化石能源消费,特别是严格控制煤炭消费,合理控制煤电发展规模,加大散煤治理力度;另一方面,以更大力度推动非化石能源,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尤其是风电和光伏产业的发展。

25%的目标如何实现

在三峡集团福建福清兴化湾二期海上风电场,中国首台10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已经稳定运行了5个月,累计发电1300万千瓦时。这台机组于2020年7月成功并网发电,是目前中国自主研发的单机容量亚太地区最大、全球第二大的海上风电机组,刷新了中国海上风电单机容量新纪录。三峡集团福建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,与火电相比,该机组每年可为国家节约标准煤43万吨,减少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排放量75万吨。

而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,这里有全国最大的沙漠集中式光伏发电基地——达拉特光伏发电基地。该基地规划总规模200万千瓦,基地一期规划50万千瓦项目于2018年12月10日实现一次性全容量并网,二期规划50万千瓦项目于2019年10月12日开工建设,目前项目已具备并网发电条件,正在加紧推进电力送出工程。据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,项目全部建成后,年发电量达40亿度,实现产值超15亿元。同时,可有效治沙12万亩,年减排二氧化碳320万吨、粉尘70万吨。

这些只是中国推动非化石能源发展的缩影。据统计,“十三五”期间,中国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达到2.5万亿元人民币。中国可再生能源领域专利数、投资、装机和发电量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一,可再生能源投资已经连续五年超过1000亿美元,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约占全球的30%。这为未来10年实现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25%的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
林伯强认为,在主要的可再生能源中,水电的发展潜力有限;核电则是建设周期长、安全系数要求高;因此,大力发展风能和光伏产业将是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的重要举措。

以光伏产业为例,截至2019年底,中国光伏电网装机累计达204.3GW,连续五年居全球首位。2020年以来,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,中国光伏市场仍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。上半年全国新增光伏装机达到了11.5GW,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,产业规模还在持续增长。

“虽然中国光伏市场在过去10年实现了高速发展,但是风电光伏发电量在全国总发电量当中占比仍然较低,仅占3.9%,还有较大上升空间。”林伯强说。

与此同时,全球光伏产业发展前景广阔,而中国处于光伏产能制造业的前端,已经形成全球最完善的光伏产业链,占全球光伏供应能力的80%以上。根据国际能源署近日发布的《世界能源展望2020》显示,随着成本持续下降,光伏将成为未来电力增长的主要推动力。

林伯强建议,国家要继续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风能和光伏产业发展,同时,各地方和企业要继续将风能和光伏产业链做大做强。中国需从“十四五”规划开始布局,在未来40年的各个五年规划中提出阶段性的减排目标,并配以相应的政策支持。

事实上,中国已将“推动绿色发展”作为“十四五”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,并提出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、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、降低碳排放强度,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,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等建议。

相关部门已经有所行动,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,中国将提出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目标,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“十四五”规划纲要,分解到地方加以落实,并强化监督考核。同时,生态环境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并实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,在“十四五”“十五五”期间持续实施。

“中国未来40年内达到‘碳中和’,对经济发展来说是挑战和机遇并存。而推动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进一步提升,是加快中国能源结构调整的需要,更是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。”林伯强说。

关键词: 气候变化

热点
图片 图片